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首次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这一重要论述,是站在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战略高度,对新形势下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如何达到“四铁”要求,怎样锻造成为“四铁”干部,这无疑是摆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提升理论素养,锻造铁一般信仰
信仰是人类对崇高价值目标的敬重和追求,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精神旗帜,也是国家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源泉。不同的信仰反映的是不同的世界观,体现的是观察事物不同的方法论。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对共产主义学说和理论的信服与敬仰。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由于选择并信仰了马克思主义,才开辟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新局面,才会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我们党的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雄辩地证明了崇高信仰的巨大力量。信仰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科学的信仰不是来自朴素感情或自发意识,而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有了理论上的清醒,才能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现实表明,一名领导干部如果缺乏理论素养,或者说理论上不清醒,那么政治上就不会坚定,行动上也难免走偏方向,甚至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不该有的损失。对于每一名领导干部来说,信仰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不间断的学习教育,逐步积淀,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提升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锻造铁一般信仰的基本前提。
提升理论素养,锻造铁一般信仰,首先要原原本本地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领会其精神实质,必须刻苦钻研,下“笨”功夫,一点点啃、一点点抠。如果囫囵吞枣、浅尝辄止,是很难理解其精髓要义的,甚至会曲解经典作家的思想本义;只有细嚼慢咽,才能真正感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思想魅力。其次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只有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做到入脑、入耳、入心,才能及时回答我国深化改革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深刻认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及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的本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二、坚定“三个自信”,锻造铁一般信念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全部理论与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在当前我们讲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要刻骨铭心。这恰恰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坚定“三个自信”,锻造铁一般的信念,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十分重大。
“自信”是一个心理学概念,通常表达的是一种对自己身份、能力、成就及价值的信心。一个人需要自信,一个国家、民族尤其是执政党更需要自信。一个政党只有充满自信、坚定自信,才能成为政治上的引领力量。“三个自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政治责任。
坚定“三个自信”,锻造铁一般的信念,一方面,要加强党性锻炼,坚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只有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才能不断增强。要坚持“吾日三省吾身”,经常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近年来通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员干部在党性锻炼中不断增强了“三个自信”。另一方面,要坚定政治定力,做到政治信念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在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主要表现为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决与各种错误思想做斗争。面对“新儒学主义”“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尤其是那些模糊我们视线、影响我们信念的所谓“全盘西化”等论调要进行科学分析,自觉认清其本质并排除错误思潮的干扰,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强化看齐意识,锻造铁一般纪律
看齐本义是树立标杆、规范行动,多引申为一种精神状态,更是一种纪律要求,表明一个政党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有看齐意识,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这一重要论述,既是对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的弘扬,又是针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现实要求。
看齐意识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早在1945年,毛泽东同志就曾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指出:“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我们党之所以成为一个有着统一意志、统一纪律、统一步调的先进政党,就是因为党把看齐当作一种纪律,一种政治规矩。我们党能够走过 95年的风雨历程,一定意义上讲,靠的就是上下齐心,步调一致,凝结成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磅礴力量。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党的领导弱化、组织涣散、纪律松弛、从严治党不力的挑战客观存在,少数党员干部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缺乏政治定力,有的对涉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重大政治问题发表不负责任的意见;有的甚至对中央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阳奉阴违,说三道四。对于这些“不大整齐”的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切实加以解决。
强化看齐意识,锻造铁一般纪律,要坚决服从中央的统一领导。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切实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根本政治要求和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强化看齐意识,锻造铁一般纪律,还要尊崇党章、严守纪律规矩。党章是党的总章程,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行为规范和必须遵循的总规矩,是党纪党规的本源所在。尊崇党章,要坚决维护党章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按照党章的各项要求去做。用党章党规党纪来治党管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把纪律挺在前面的具体表现。只有将关口前移、防线筑牢,一旦发现党员出现与党章党规党纪要求相背离的苗头性倾向,就及时咬耳朵、扯袖子,才能避免小错演变成大错,以致走向腐败的深渊。因此,每一个党的组织、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把党章作为最根本的行为规范,做到纪在法前、纪法分开,把守纪律讲规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四、践行为民宗旨,锻造铁一般担当
党的宗旨体现党的性质、纲领和目标,是党的最高价值取向,也是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因。是否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是衡量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最高标准。党 90 多年的奋斗历程、60 多年治国理政的实践充分表明,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正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重于泰山,才始终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眼于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密切党群关系,向全党发出了郑重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这些重要论述,语重心长、情真意切,又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真挚为民情怀和拳拳赤子之心。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则是脱离群众。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党员干部往往摆不正位置,立场、感情没有真正站在大多数群众利益上,不能做群众的“主心骨 ”“代言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异化了,与群众的感情疏远了,与群众的交流沟通困难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降低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践行为民宗旨,锻造铁一般担当是党员干部的职责所系、生命所在。
践行为民宗旨,锻造铁一般担当,要对人民有真感情,做到与人民同呼吸、心连心、共命运。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活力。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更要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更多地关注困难群众,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
践行为民宗旨,锻造铁一般担当,要将担当有为贯穿于实际工作中,使各项工作都切实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越是急难险重的时刻,越需要我们无所顾忌地挺身而出,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尤其是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要坚决克服“为官不为”现象,消除不作为、乱作为、虚作为,切实树立“为官必为”意识,做到善作为、真作为、实作为,勇担当、言必信、行必果,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作者: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来源:《新长征》2016 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