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四平市委党校网站!返回首页

《四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2023-09-07  访问量:  字号: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四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四平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规划编制过程 

  我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于2019年9月正式启动,先后完成了重大课题研究、实地调研座谈、形成初步考虑、确定基本思路、明确规划框架、印发征求意见稿、组织专家评审等工作,历时17个月。11月下旬形成《纲要草案》征求意见稿后,先后开展了“开门编规划”网上建言献策活动,征求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各位领导及各地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市委市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规划编制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多次听取编制工作汇报,为规划编制把脉定向。灵计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了规划编制工作专题会议、市委理论中心组扩大会议、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建言献策”座谈会议,听取意见建议,要求要高质量编织规划。胡斌市长先后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规划编制专题汇报会议、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会议,研究规划指标体系,部署规划目标任务。陈强常务副市长多次与规划起草组研讨并指导,确定纲要框架,明晰纲条目。其他市级领导围绕38个课题开展集中调研,形成了一批重要调研成果,为规划编制提供了智力支撑。各县(市)区认真编制本地规划纲要,市直各部门积极参与、全力配合,为规划编制提供了有力支撑。2021年1月市八届人大七次会议审查批准了《规划纲要》。对照国家、省《规划纲要》,进行对标对表后,7月,市政府正式印发公布了《规划纲要》。 

  二、《规划纲要》框架结构 

  《规划纲要》共5篇22章49节,另设13个专栏。5个篇章分别是发展基础、总体要求、空间布局、主要任务、保障措施。 

  第一篇为发展基础。总结了“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未来五年发展环境、机遇挑战进行了研判。 

  第二篇为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遵循原则、发展定位、发展路径、发展目标5个方面。 

  第三篇为空间布局。分别阐述了战略空间布局、国土空间布局和城市区域布局。 

  第四篇为重点任务。共规划10大任务。一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二是全力推进转型升级,实现工业经济倍增。三是坚持重点突破,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四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现代化建设支撑能力。五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六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七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平。八是筑牢安全发展基石,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九是传承红色基因,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十是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第五篇为保障措施。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凝聚力量砥砺奋进等作为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规划落地落实。 

  三、《规划纲要》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5%。农业实现“16629”目标,率先实现现代化,工业经济总量实现倍增,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幅提高,在全国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中加速迈向中高端水平,科创能力实现新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改善,长平一体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升,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数字四平”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数字经济聚合新动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生态文明开创新局面。城市骨架进一步拉开,建设城区百万人口城市,城市建设呈现新面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建成空间布局合理、区域功能连通、三产并驱融合、城乡一体振兴、生态自然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新时代和谐美好新四平,为全面实现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030年及2035年远景目标:到2030年,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完成四平老工业基地振兴阶段性使命,形成对全省重大战略坚强支撑。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更加完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的台阶。 

  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对照国家、省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指标,我市确定了经济发展类、创新驱动类、民生福祉类、绿色生态类、安全保障类5个方面21项指标。 

  四、“十四五”时期主要任务 

  (一)围绕三产融合发展,做大经济总量,提出了农业率先、工业倍增、服务业跨越三大任务。 

  一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一定要大力推广“梨树模式”,一定要因地制宜探索农业合作化道路,“三个一定要”的指示要求,聚焦16629目标,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重点,提出了打造黑土地保护新样板、粮食安全新标杆、产业振兴新高地、生产经营新示范、乡村建设新典范。 

  二是全力推进转型升级,实现工业经济倍增。重塑产业竞争力,发展实体经济,全方位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重点做强装备制造业、做深食品加工业、做优精细化工产业、做大医药健康产业、补强其他产业链条,构建具有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和两化融合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 

  三是坚持重点突破,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结合四平发展实际提出实施服务业跨越战略,把物流打造成为首位产业,建设东北区域物流集散地。以红色旅游为引领,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繁荣商贸服务业,积极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流通、推进大开放。促进农业服务业发展,实施“服务兴农”和“服务强农”战略。培育壮大电子商务、金融业、健康养老、居家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建设吉林省(四平)新经济新业态试验区,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引擎。 

  (二)围绕五大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任务。 

  一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增强现代化建设支撑能力。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重大科技攻关,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双创”平台、建设科技服务平台、科技示范园区等五大平台。壮大企业创新主体。到2025年,培育创新龙头企业10户,高新技术企业力争达到70户,科技型企业100户。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四平制造向四平智造转型,用数字化农业引领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智能商业服务。加快谋划建设以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建立完善四平大数据中心,推进四平市“城市超脑”、“雪亮工程”、“数字城管”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实现四平主城区和部分乡镇5G网络全覆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入实施“万名大学生留平计划”,吸引集聚省内外大学生来平就业创业。推广“前厂后校、前校后厂”的“企业+教育”人才供给模式,造就一批创新型企业家队伍。优化用人环境,切实解决引进人才编制、住房、落户、就医、社保、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问题。 

  二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统筹区域发展,提高城市“硬能力”和“软实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四梨同城化,拉开四平市城区发展框架,谋划建设丛泉新区,打造四平新型城市发展区。强化城市实力建设。进一步增强城区辐射带动作用,提高人口、产业、要素的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公共服务体系服务质量和水平,加速形成带动整个地区发展的“强势核”。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强化交通强市建设,形成“二轴三环四射七联络”公路网络布局,构建“两横五纵一联”高速公路网,完善“三横六纵一射二联”国省干线公路网,加速“四好农村路”提级改造,实施公路运输保障工程。加快铁路网络建设。推进航空机场建设。 

  三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构建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实现美丽四平建设愿景。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强化河流水生态保护修复,推进重点生态系统保护,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施碧水、蓝天、净土三大工程。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强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四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全方位扩大开放并举,全面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打造吉林省向南开放重要门户,畅通陆海联运通道。构建连接南方、覆盖东北、畅通欧亚的陆海联运服务网络,大宗物资“达江入海”。对接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城市群、沈阳经济区,主动承接产业溢出和梯度转移。深化与浙江金华对口合作。促进四平产品与浙江市场、四平资源与浙江资本、四平制造与浙江创造深度对接。推进长平一体化协同发展。推进长春、四平两市交通同网、园区同建、产业同兴、开放同畅、服务同城、生态同治。提升开发区开放发展水平,打造经贸合作和对外展示平台。 

  五是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切实提高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重点突出就业优先、教育优先、全面健康、保障到位、关怀到位。稳定就业和增加收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重点建设现代职教园区,升格一批本科院校,新建一批普通高中,改进一批公办普惠性幼儿园。推进健康四平建设。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国家级卫生城市成果,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全面巩固基层卫生服务成效,推进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强化重点人群关怀和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妇女儿童等群体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三)围绕统筹发展和安全,筑牢安全发展基石,提出了社会治理和安全保障的重点任务。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打造法治四平、平安四平。深化法治四平建设。建立健全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建设法治社会,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完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全面落实“雪亮工程”和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建设各项要求,社会综合治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延伸到村屯(社区)。切实保障基本公共安全。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加快推进城市公共安全建设。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切实维护地方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突出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四)围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传承红色基因,提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点任务。 

  以红色文化为引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繁荣文化事业,做强文化产业,打造全国红色地标性城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市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充分发挥四平市红色文化示范作用,弘扬诚信文化,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弘扬社会正能量。繁荣文化事业。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网格化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工作实施。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艺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造就一批四平文化名人、名家队伍。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重点推动落实叶赫部王城考古遗址、梨树偏脸城考古遗址列入省级遗址公园序列,抢救、传承濒危省级非遗--太平鼓。做强文化产业。围绕四平历史文化,依托叶赫部城址、二龙湖古城遗址资源,打造历史文化旅游走廊;深挖四平火山文化,凭借伊通火山群和温泉优质资源,打造“中国火山温泉之乡”。弘扬四平饮食文化,挖掘李连贵熏肉大饼、正红旗烧鸽子、满族八大碗等食品系列品牌。发展壮大四平艺术文化,谋划申报中国曲艺名城,全面叫响“中国二人转之乡”。挖掘黑土地文化内涵,积极推动吉剧振兴工程。打造全国红色地标性城市。挖掘四平红色文化底蕴,开展红色培训、红色旅游,开发红色文创产品,擦亮英雄城红色文化品牌。升级改造红色文化纪念类场馆,建设塔子山综合开发区、红色主题街路、红色文化廊道等,赋予城市更多英雄元素。成立四平干部学院,建设红色教育培训基地,传承红色基因。 

四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来源:发展规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