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四平市委党校网站!返回首页

扶贫决胜的关键在精准

作者:徐文林
发布时间:2016-05-23  访问量:  字号:

打赢扶贫攻坚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关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过去,一些贫困地区在急于脱贫的心态下,对矿产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森林植被、土地资源破坏严重,大气、水源被污染,自然灾害频发,导致贫困程度进一步加重。我们要认真从中吸取深刻教训,举一反三。地区之间千差万别,保护什么?开发什么?怎样开发?必须从规划着眼,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扶贫开发要顺天时、循地利、守法则,坚持因地施策,分类指导,严防毁林开荒、乱砍乱伐、乱挖乱采,确保山体、植被、湖泊、河流、湿地不受破坏,避免造成水土流失,引发地质灾害。

一些地方扶贫开发搞了几十年,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物资,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改观。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尊重经济规律,实施的是赠予式、福利式扶贫,不算效益账,不讲究投入产出。扶贫开发既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又是一项经济活动。在讲政治责任的同时,也要讲经济效益,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扶贫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扶贫资金筹措上,逐步建立以政府扶贫资金投入为主导,以农户投入为主体,以信贷、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实现各种扶贫资源的优化组合;在扶贫开发项目安排上,引入竞争机制,哪个地方的项目好、发展思路好、群众积极性高,就重点倾斜、优先安排;在扶贫产业开发上,将市场需求与贫困地区特色资源、传统技术、农民意愿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名优新特产品和服务,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主打产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要想让贫困农民持久稳定地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更要注重“扶志”和“扶智”。“扶志”,就是要激活“内因”,把贫困农民自己主动脱贫之志气“扶”起来。有些贫困户不是因为年老体弱、天灾人祸所致,而是因为他们不思进取、主观努力不够,存在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缺乏敢富、能富、善富的心劲、干劲与韧劲。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要利用进村入户的机会,积极向贫困户宣传党和政府有关扶贫的政策措施,让他们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观念,实现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在此过程中,要深入细致地了解贫困户的情况,分类进行思想转化、心理疏导,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鼓足生活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勤劳致富,善待人生,以昂扬向上的姿态积极融入主流社会。扶贫还要“扶智”。摆脱贫困需要智慧,培养智慧,教育是根本,教育是拔穷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事实一再证明: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富裕水平。从长远来看,扶志、扶智比什么都重要,政府再多的物质与产业扶贫,倘若缺乏“志”与“智”,返贫的几率会很高。只有做到“扶志”与“扶智”,才是实现长远稳定脱贫的精准之道。



(作者系四平市委党校市情研究室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