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四平市委党校网站!返回首页

打好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

作者:金英
发布时间:2016-05-23  访问量:  字号:

“十三五”时期是世界产业技术和分工格局的深刻调整期,是我国推动经济提质增效的关键期,也是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期,“三期叠加”,我们要厉兵秣马,打好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

第四次工业革命唱响全球。2016年达沃斯论坛年会的主题为“掌控第四次工业革命”。从论坛设置的一系列话题——金融转型、地区转型、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等等,可以看到,转型成为当前各经济体的要求和特征。新工业革命需要思维理念的突破,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征程上,老工业基地的四平正大步前行。

供给侧改革引领中国。近年来,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中央找准了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病根——有效供给不足,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变化,供需错配等结构性问题突出。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结构、转型升级,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的需求。

新旧动能孕育接续。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要素投入和生产力的增长,要素投入包括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生产率的提高即资源配置利用效率的提升,最优的配置将使一个经济体的产出达到生产的可能性边界,使经济增长等于潜在增长水平。由于要素投入受劳动力数量增长极限、资源能源与环境容量等因素限制,不太可能继续保持以往的高速增长速度,因此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以及创新模式,转型升级、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就是新旧动能的转换。

转型升级始终是产业发展的中心任务。虽然我们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但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合理、产能过剩严重、区域发展同质化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四平作为典型的老工业城市,2014年产业结构与省内其他地市州相比,一产最大,三产最小,二产小于50%、且“十二五”期间增长缓慢,工业化仍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竞争力不强。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构建产业新体系是一项关乎四平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摆脱以往的路径依赖、实现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就要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和部署。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提高粮食产能前提下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要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的休闲旅游融合起来,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更好地满足全社会对农业多样化的需求,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实现农业立市。

振兴工业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先导产业,引领其他产业发展。我市三大主导产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深加工、能源产业优势不明显,以后的发展一定要围绕3+5板块,而不是遍地开花。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规划,四平重点发展换热器、农副产品加工、玻璃、水泥、化工、医药等产业;《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也指出:部分老工业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其中四平等重点发展节能环保锅炉、电机、换热器等产品。可见,我市实施工业强市、主导产业振兴工程,主要围绕装备制造业,推进换热设备工艺装备升级试点,发挥换热设备产业战略联盟作用,加快10万平方米负压蒸汽冷凝器等项目建设,创建国家换热设备产业集群品牌示范市等。

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表现,并不是对所有城市的统一要求。如果人为、盲目地追求产业结构高级化,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其结果可能是更多资源被错配到服务业中,导致生产率下降,经济增长放缓。要立足当地优势,遵循产业规律,循序渐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如10年前,在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生存型消费支出占相当大的比重;而现在发展型消费比重明显提升,如教育、医疗、健康、旅游等。据统计,1990-2013年,城镇居民发展型消费支出比重从32.39%提高到54.42%;农村居民发展型消费支出比重从33.43%提高到55.72%。以旅游为例,过去是“高大上”,现在则是“说走就走的旅行”。我市围绕“商旅兴市”,全力创建“旅游城”。编制《四平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快推进国家旅游商品集散中心、东方美食城、旅游休闲康乐城、君汇集团休闲观光园、玄武湖旅游创新与科技示范区等项目建设,着力发展红色文化、工业文化、萨满文化和休闲观光旅游等。



(作者系四平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