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四平市委党校网站!返回首页

“十三五”产业转型升级至为关键

作者:金英
发布时间:2016-05-23  访问量:  字号:

随着时间进入2016年,我国第十三个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拉开帷幕。“十三五”是世界产业技术和分工格局的深刻调整期,是我国推动经济提质增效的关键期,也是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期,“三期叠加”,对我市打好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提出紧迫要求。

2016年达沃斯论坛年会上,从一系列话题——金融转型、地区转型、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等可以看到,转型成为当前各经济体的要求和特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四平,面对新工业革命,更需要思维理念的突破,加快在产业转型升级征程上大步向前。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找准了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病根——有效供给不足,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变化,供需错配等结构性问题突出。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结构、转型升级,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使供给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的需求。

要保持以往的较高经济增长速度,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创新模式。技术创新现状如何?从产业角度来看,以2012年为例,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68%,与发达国家差距非常之大。差距孕育潜力、积淀暴发力,优化配置、升级创新才能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

近年,虽然我国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但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合理、产能过剩严重、区域发展同质化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四平作为典型的老工业城市,以上问题或多或少相应存在。以2014年为例,产业结构一产最大,三产最小,二产小于50%、且“十二五”期间增长缓慢,工业化仍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省内其他地市州相比,产业竞争力不强。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构建产业新体系是一项关乎四平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成为四平加快振兴发展的当务之急。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作为农业大市,四平在农业发展中存在诸多矛盾,突出表现在供给侧。一方面,供给不适应需求变化,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方面都存在结构性问题,比如玉米供大于求、大豆产需缺口大、奶粉大量进口、食品安全问题等等。另一方面,不合理的供给结构也给资源环境带来了较大压力。为使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应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融合起来,更好地满足全社会对农业多样化的需求。如创意农业,可以让传统农业升华成现代农业。发展农田景观,可以使得农业的生产性与审美性相结合,成为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有机结合体。

振兴工业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先导产业,引领其他产业发展。四平的产业发展一定要围绕3+5板块,而不是遍地开花。国家工信部《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规划提出,四平重点发展换热器、农副产品加工、玻璃、水泥、化工、医药等产业;《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也提出四平重点发展节能环保锅炉、电机、换热器等产品。可见,四平实施工业强市主要还是围绕装备制造业,推进换热设备工艺装备升级试点,发挥换热设备产业战略联盟作用,创建国家换热设备产业集群品牌示范市。加快专用车结构调整,建设省级特种车研发中心。实施优势产业壮大工程。加快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发挥吉春制药院士工作站作用,壮大保健品产业。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工程等。

发展现代服务业。如果人为、盲目地追求产业结构高级化,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可能使更多资源被错配到服务业中,导致生产率下降,经济增长放缓。要立足本地优势,遵循产业规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就四平而言,应全力创建“旅游城”。编制《四平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快一系列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着力发展红色文化、工业文化、萨满文化和休闲观光等特色旅游业。



(作者系四平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