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四平市委党校网站!返回首页

实现脱贫攻坚战的良好开局

作者:徐文林
发布时间:2016-05-23  访问量:  字号:

2016年是打响脱贫攻坚战的开局之年,也是关键一年。

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制胜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以往,一些地方习惯于大水漫灌、撒胡椒面,甚至采取“用手榴弹炸跳蚤”的办法,结果事倍功半。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安格斯?迪顿认为,没有国家与积极活跃的公民的有效互动,就很难形成战胜全球贫困所需要的增长。精准扶贫不是强行脱贫。用科学的态度营造起扶贫扶志扶智的制度环境,转变一些地区“等靠要”观念,才能解决“人的素质性脱贫”问题。归根到底是要让贫困群众自己站立起来。只有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抓好“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坚持分类施策,才能真正告别贫困、拔除贫根。

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被称为脱贫攻坚的“第一战役”。扶贫工作要到村到户,首先要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建立精准扶贫台账,锁定贫困人口。要深挖细挖贫困根源,对因病、因灾、因学、资金短缺等问题与贫困户一一对号入座,并根据不同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精准扶贫计划,使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一事一议帮扶脱贫一批这“五个一批”精准扶贫措施到户到人。近年来,一些地方通过“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精准识贫,实行“一村一法、一户一策”,已收到很好的效果。

打赢扶贫攻坚战,选人用人是关键。扶贫方式由粗放扶贫向精准扶贫的转变,需要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的变革与创新,需要一支沉得下去、真抓实干的扶贫干部队伍。习总书记讲“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要整顿好后进村,配好配强支部班子,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技能培训,选好第一书记,使村党组织真正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领路人。要加大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使那些懂农村、擅经营、对贫困群众有真感情的致富能手成为带领群众脱贫的先锋。

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各方合力是制胜之要。这场脱贫攻坚战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凝聚更多共识和力量。政府部门守土有责,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保障、财政投入等方面责无旁贷,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参与扶贫,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推动扶贫开发逐步由单一的给钱给物,向扶贫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素质提升、资源开发利用、社会事业发展等综合扶贫转变,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和强大合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落实责任是制胜之基。脱贫攻坚,靠的是意志力,拼的是执行力。没有迎难而上、志在必得的决心,就会在硬骨头面前产生畏难情绪;缺少坚强有力的领导和一追到底的责任,硬任务就会变成软约束。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障,才能为脱贫攻坚掌好舵、领好航。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精准扶贫作为最重要的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要逐级立下军令状,全面压实各级党政领导责任,一级一级把责任落到实处。用最严格的考核督查问责,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和审计稽查,从严惩处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违法违规行为,让制度有刚性、问责有力度,形成敢于担当、狠抓落实的氛围。要用好“钱袋子”,持续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要争当“领头雁”,不断强化基层组织带富能力;要激活“源动力”,充分发挥扶贫对象主体作用;要凝聚“正能量”,有效动员各方力量合力攻坚。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让我们在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美丽四平、幸福家园” 这一总体目标不懈奋斗。



(作者系中共四平市委党校市情研究室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