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四平市委党校网站!返回首页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快宜居城市建设

作者:林野
发布时间:2016-05-23  访问量:  字号:

宜居城市是指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需要的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如何在推动经济、政治发展的同时,做好社会、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重要工作,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近年来,四平市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中,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但在城市建设管理方面却明显落后,经过几年努力,工作提升巨大,但还不能满足全市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新期盼,我们还应该努力做到:

——毫不松懈的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为建设宜居城市打下坚强基础。经济繁荣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改善、文化卫生教育事业发展无一不靠雄厚的经济基础作支撑。四平应在现有经济总量基础上,继续深入实施“五路并进”、“五市联动”,打好“六个攻坚战”,毫不松懈的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为建设宜居城市打下坚强基础。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完善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生态宜居型城市的意义,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要求以适度消费代替过度消费,树立起“绿色消费”观念,使公众成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坚持开展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试点工作。以规划环评推动战略环评,从源头上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

——搞好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前提。一是强化规划的前瞻性。充分认识城市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纳能力,将生态宜居的理念纳入城市发展规划,认真处理好生态需求与经济需求、产业调整与环境保护、物质产品与文化产品等关系问题,使规划的指导作用和可操作性更强。二是强化规划的针对性。要强化规划的专题研究,进一步做好城市规划“加减法”,使规划更加有的放矢。三是强化规划的制度性。要继续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城市规划制度,形成由著名规划专家领衔、规划部门配合的规划体系,提高设计水平。

——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随着四平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使城区人均绿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绿地可用面积远远少于我国宜居城市标准。绿化是体现城市生态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要在目前市区绿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安居才能乐业,从棚户区改造,到保障性住房分配,安居工程、暖房子工程不断让市民受益。未来,不仅要让居者有其屋,还要让社区环境、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细化深化,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及一系列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做好向国家争取环境治理、修复项目和循环技术利用等环保项目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四平市古老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打造四平特色文化品牌提供了先决条件。一是打造民间民俗文化品牌。要充分利用独特的满族文化、丰富的民间文化与秀丽的山水风光,打造我市优势旅游业的发展。二是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注重利用优秀企业文化资源,注重现代化思想,注重发展本市特色文化品牌。如利用换热器在全国的极大影响力,作行业龙头老大,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三是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充分挖掘和弘扬“四战四平”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精心打磨,完善发展,使之成为成熟的红色旅游品牌。

宜居城市是绿色城市,宜居城市给人们以舒适感,宜居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它代表的不仅是一种生活模式,更是现代城市应该追求的发展模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倡宜居观念,按宜居标准建设城市,有利于防止在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城区半径盲目扩大、人口拥挤、生态产品供给不足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等问题,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作者系中共四平市委党校 公共管理教研室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