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治理能力建设,全力构建和谐社会,是进入十三五开局之年四平市对社会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和新目标。
所谓社会治理,就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诸行为者,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社会治理理念的提出,实质是一场极其深刻的政府改革,意味着社会治理的方式由政府一元管理向多元参与管理转变,把政府对社会单向度的管控逐步转换为政府与社会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多维度合作治理,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好的社会,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和谐有序。”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核心是人。社会治理说到底就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
一、要满足人的需求。这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政府要站在群众的角度、从群众的立场出发,满足人在物质、精神各方面的需求,才能奠定社会治理的坚实基础。而保障民生是为了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求,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人们的需求重点就会由原来生存需求逐渐上升到安全的需求、归宿的需求、社会公平和尊重的需求、友爱的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等社会性的需求。目前各种社会矛盾凸现的背后是收入、资源分配不公,因此,解决民生问题、公平正义问题是满足群众需求的关键之关键。
二、要提升人的素质。创新社会治理,就要着力提升人的素质,使每个人都成为社会的建设者,同时,引导人向具有社会主人翁责任感的方向发展,实现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真正实现社会治理的“公众参与”。
三、要加强人的管理。管理不是控制,应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安排组织社会活动,使其有序进行,其核心是要将社会中松散的人进行再组织,建设具有共同兴趣、信仰、利益基础的各种社会组织,坚固同心,共同参与社会建设。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城乡社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
一、要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结构,理顺社区中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使社区的治理结构从单一的垂直结构向网状的水平结构转变,形成真正合作的互动关系。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
二、要提升居民社区意识,培养社区自治能力。社区建设要不断地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扩大居民参与的范围和程度,要重视社区功能的开发,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社区居委会要逐步提高自身的能力,能够代表居民的切身利益,减少对行政系统的依赖,赢得居民的支持和合作。
三、要大力发展专业性的社区服务组织等中介机构。社区中介组织对于整合社区资源、凝聚社区力量、协调社区矛盾、提供社区服务等诸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资助等形式培育社区中介机构的发展,让中介组织承担起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
社会治理的关键是体制创新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一、要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二、要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培养社会治理主体与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意识与习惯,强化社会治理活动与治理行为的合法性,不断树立法治在社会治理活动中的权威性,让法律成为社会治理活动运行的准绳。
三、要坚持源头治理,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四、要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通过各种形式弘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努力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环境,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实现道德规范对社会治理主体、群众行为的软约束。
(作者系中共四平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教授)